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评审书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初中数学说课!急!

2.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3.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人教版

4.初中数学角教学设计

5.《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评审书

初中数学说课!急!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 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2. 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加深对 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教学设计 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媒介,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难点: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c

       1a

       b8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内错角形如字母?Z?。

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

       思考:这三类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截线)上。

       三、例题

       例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1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角?为什么?(2)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吗?1与?3互补吗?为什么?

       D 3

       E

       C 解:(1)?1与?2是内错角,因为?1与?2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两旁;?1与?3是同旁内角,因为?1与?3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同旁;?1与?4是同位角,因为?1与?4在直线DE,BC的同方向,在截线AB的同方向。(2)如果?1=?4,又因为?2=?4,所以?1=?2;因为?3+?4=1800,又?1=?4,所以?1+?3=1800,即?1与?3互补。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课本P7练习1、2题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实效

       一、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时间?的安排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只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才能使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不趋于形式,进而收获成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学习的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教师可以把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的时间用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式探索和相互学习中更深入理解课本知识,或者在课堂内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辩论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达,让学生在每次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发表个人意见以及对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同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各小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合作延伸,并对部分有学习困难的小组实施及时的帮助.

       二、合理设计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过于简单,简单的问题虽然看起来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但时间久了会培养学生的思维惰性,设计的问题应能够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集体探究、促进合作,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比如在上《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程时,根据学生反馈,像?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多少条中位线?中位线和中线有什么区别?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问题的前面部分学生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但他们对课本上关于这个定理的证明思路及方法是陌生而疑惑的.这个时候不需要急着去向学生解释,应该让班上同学提出他们的问题,针对问题的要害来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他们发挥集体智慧再进行讨论,进而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三、教师角色扮演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及促进者,甚至是学习合作者,其主要的行为表现就是交流、倾听、分享、办作,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时扮演顾问、权威和同伴三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教师角色的变化实现.教师需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根据不同班级和小组的特定情况,教师应当使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各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得到充分的展示,使互动过程达到高效的目的.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总的评价标准是小组的成就,其表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对学生学业方面的进步做出评价;②对小组的工作以及合作情况做出评价.小组评价标准需要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始的时候就已明确,小组评价标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小组合作任务不同则标准可以不同,要求越具体就越能使学生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1

       在?整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如下评价标准:达标:小组内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良好:组内成员均积极合作、互帮互助,实现了真正的合作.优秀:组内每个成员学会了知识的同时还发展了能力.

       案例2

       老师和同学在二次函数3种表示的教学过程中共同制定标准:a.三人一组,由老师随机抽査.b.由老师决定被抽到小组的哪位成员选择相应表示方式.c.每人用一种表示来轮流完成某一函数的3种表示方式.d.组内成员均表示正确且合理的小组为优秀.由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第一个案例的小组评价分了几个等级,但并没有表述出很强的操作性,真正参与和真正合作的定义不明,缺少具体的行为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会导致偏差的出现.

       五、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要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并不是场面热闹就能促进学习效率.这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得到转变,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该方式的推广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作者:杨玉存 单位: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八中学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人教版

       科学的教案设计总是以某种七年级数学教学理论为依据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希望你们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5.3.2命题、定理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

       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3)命题的组成.

       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真命题与假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a>b.b>c那么a=b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明确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命题的正确性是我们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作为真命题,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四、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习题5.3第11题.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

       一、打破传统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良好感情则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设置要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原来枯燥的说教方式。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学生才能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在解题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加强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而细看当今中学生的答题试卷便可发现,因为审题出错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题目。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设置思维型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需要教师动脑筋,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且这类题目一般形式新颖,学生对于它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吸收。例如,现有含盐15%的盐水200克,含盐40%的盐水150克,另有足够的盐和水,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

       1.如果要求是使用现有的盐水,但尽可能地少使用盐和水,应该怎样设计配置方案?

       2.你还有其他的配置方案吗?这一类的题目就是一种思维发散的题目,第一问更多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使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想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求得合理的配置方案。而第二问则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可以相互展开讨论,培养自己的求异意识。这样,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培养对错题的反思意识

       对于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绩最有效的办法。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硬性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散思维,得到新的启示。

       学生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做一道题时,反复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经别人的提点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马想到了做法,实际上这还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学生要培养错题反思、整理的意识,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着重的记忆,在造成解题障碍的环节上多下工夫。另外,学生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新的解题方式,或者能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思维锻炼的方式。

       三、结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灵活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初中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构建思维型和情感型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者:邱爱淦 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

初中数学角教学设计

       只有有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 课程的进度才能保持一致,这是我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6.1.1平方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过程与 方法 :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 总结 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计算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真正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 抽象思维 ,为学生以后学习无理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教具准备: 三块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学生计算器。

         教学方法 :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得意的作品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

        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的平方等于面积,求出正方形画布的边长为5dm。 接下来教师可以再深入地引导此问题: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9、16、36、

        学生会求出边长分别是1、3、4、6、24,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呢? 252,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上面的问题它们有共同点吗?它5

        们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需加以引导。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2.归纳:

        ⑴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⑵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或?二次很号a?,a叫做被开方数。

        三、应用: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⑴100 ⑵2497 ⑶1 ⑷0.0001 ⑸0 649

        2解:⑴因为10?100,所以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即?10; ⑵因为()?7

        8249497497,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即?; 64648648

        ⑶因为1

        7164216747164?,()?,所以1的算术平方根是,即?; 99393999316

        ⑷因为0.01?0.0001,所以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0.01,即0.0001?0.01;

        ⑸因为0?0,所以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

        注:①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题,明确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②求带分数的算术平方根,需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根据定义去求解;

        ③0的算术平方根是0。

        由此例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你能求出-1,-36,-100的算术平方根吗?任意一个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

        归纳: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有1个;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即:只有非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如果x?

        注:22a有意义,那么a?0,x?0。 a?0且?0这一点对于初学者不太容易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渗透。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4 (2)492 (3)(?11) (4)62 81

        分析:此题本质还是求几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解:(1)4?2 (2)497? (3)(?11)2?2?11 (4)62?6 819

        例3、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⑴3 ⑵4 ⑶(?10) ⑷

        22321 610解:(1)因为3?9,所以32?9?3;

        ⑵因为4?64?8,所以43?8; 32

        222⑶因为(?10)?100?10,所以(?10)?10; ⑷因为1111?,所以。 ?103106106103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可进行如下总结:

        1、由32?3,62?6,可得a2?a(a?0)

        222、由(?11)?11,(?10)?10,可得a2?a(a?0)

        教师需强调a?0时对两种情况都成立。

        四、随堂练习:

        1、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_____。

        2、求下列各式的值:

        , 92, 52, (?7) 25

        3、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90.0025, 121, 42, (?)2,1 216

        4、已知a?1?1?0,求a?2b的值。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4页习题第1、2题

        教学 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翻转课堂应用

        摘要:

        随着对 教育 质量的追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教师着手解决的重要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翻转课堂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塑造 高效课堂 ,本文围绕?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称为颠倒课堂,是由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基本形式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把学习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学生,以学生家看教师准备好的微视频为基础,课上教师针对学生在看视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在这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专注地听教师讲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用浪费时间在大量的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上,而把这些时间用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一、明确教学目的,重构学习流程

        传统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教师们往往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传授这一过程,而让学生在课下练习及平常检测中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恰好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把知识传递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家自行完成,而主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吸收内化。学生在家中的自行学习不比在课堂中由教师面对面引导、一遍遍讲解,他们需要自己跟着视频中的内容自习,独立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设计视频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以及自己希望在视频中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信息,视频中的知识不能过于基础,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没有疑惑,那么接下来的课堂知识完善与内化就显得没有必要;视频也不能够过于深奥,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跟上视频中的思路会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动力。所以视频的制作需要教师仔细分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与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让每一个视频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要显得杂乱无章,这样学生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就不能有清晰明确的脉络。翻转课堂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重构他们学习流程。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讲,跟着教师的引导学习新知识,回家之后练习课上知识,所以翻转课堂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构建自己的学习流程,培养他们在家中观看视频时主动吸收知识的习惯,而不是把这样的学习形式当做任务完成,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一过程的重要性。课堂上简单进行知识梳理之后,重点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及做针对性训练,以往课下练习学生在缺少教师的指导下常常感觉挫败,并且不能及时查缺补漏。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学习成果有及时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测评及时反馈,利用生活资源

        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制作相关教学视频,还要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知识检测。由于班上学生较多,课堂上帮助每一个学生解答问题基本不可能,因此观看视频之后就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疑惑的平台,如学生看完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视频之后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产生疑惑,就可以在视频下方的留言中写下自己的疑惑,这样教师可以很好地根据学生的留言整理课上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有其他问题举手提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直接得到教师的回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解答,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另外,视频结束后教师需要在视频下方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学生点击提交之后可以立刻知道答案的对错,做错的题目教师可以在上面标注看视频中的哪一段内容,然后再解答题目,题目解答错误超过两次之后,这个题目就会被累计一次,当多数学生在同一个题目上犯错误之后,这个题目就会在教师的电脑上显示,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学生解答不出来题目时,一定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因势利导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题目后面写上小贴士:题目有些难,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课堂上明天见。这样的鼓励可以将做错题目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对课堂的期待。因为学生是在家里完成这一系列学习的,所以在视频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内容,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把视频学习当做一次有趣的经历,也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

        三、提供实施环境,多与各方沟通

        翻转课堂对电子设备的要求过高,有些学校与家庭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教学需求,所以要根据现实情况实施有关步骤,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家中自行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比较考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较好的学习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存在懈怠心理,所以需要教师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中监督学生,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陪孩子一起学习,把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这种完全颠倒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被大部分教师所接受,一些较年轻的教师比较愿意尝试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缺乏教学 经验 ,所以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有效的学习流程,充分利用课上与课下时间,真正自主地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吸收运用知识。

        作者:陈亮 单位: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兴丰,高丽.初中数学专家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个案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04).

        [2]刘小晶,钟琦,张剑平.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8).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在用量角器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基础上,能够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理解角平分线概念,并掌握角的平分线的画法,能够运用角平分线的知识,解决简单的一些问题;

        3. 经历?观察,实践,归纳,理解尺规作图的合理性?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画法,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方法 诱思引探教学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六章第二小节的第二课时,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一些基础知识,本节课重点是角的画法及角平分线的概念教学。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从而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角的概念,熟悉角的表示方法并能利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并且会根据图形写出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采用观察、实践、归纳的方法、讨论的形式,学生比较熟悉,能将角的学习与线段的学习进行类比,再次体会数学类比思想.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探寻疑

        2010年亚运会女子九球比赛片断(视频播放)

        如图1,你知道关于打台球的一些基本常识吗?(呈现图形)

        已知角。那么如何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感兴趣的台球运动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开始首先就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精神。

        二、合探解疑

        1.想一想:两块三角板如图放置,你能计算图中的各个角吗?

        2.试一试:利用一副三角尺,自己动手操作,看能得到哪些角度的角?

设计意图 从特殊角度出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两个角的和、差的

        计算,采用同桌之间互相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15倍数的角的画法。

        3.做一做:

        如图,已知?MON,你能画一个与?MON相等的角吗?

        如图2,红球能否被击入下角的袋中?要解决这个问我们就要画一个角,使它等设计意图从特殊角的画法,过渡到一般角的画法,从三角板、量角器作图过渡到尺规作图,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从感性也逐渐上升到理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设疑,再质疑,不断深化和拓展,诱发学生深入探究。要充分暴露学生在作图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到合作交流为主线,要善于等待,适时点拨。

        4.练一练

        如图,已知?AOC, 以OC为一边,画?BOC,使?BOC=?AOC.(尺规作图)

        有怎样的关系?请用等式表示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尺规作图,

        再引导分析所作图形中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角平分线的概念,既巩固尺规作角的过程,又自然过渡到新知,合情合理,便于学生掌握。

        三、共探质疑

        1.思考之门

        如图,若?AOD=80?,OC是? AOD内的一条射

        线,OB是?AOC的平分线,?AOB=30?.求?AOC

        与?DOC的度数.

        2.误区之门

        已知?AOD=60?, ?AOB=20?, OC是?BOD的平分线,求?AOC的度数.

        3.智慧之门

        (1)如图,已知线段AB=12cm,点C在AB上,点D是AC的中点,点E是BC的中点,求DE的长.

        A B

        (2)以角?AOB类比线段AB,以角平分线类比线段中点,自编一道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了思考之门、博览之门、误区之门、门三个通道让学生自由去选择问题,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合作的形式可以采用两个人的合作。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两个人的合作机会最大、效果最好。此外,学生通过动手编题,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悟?透数学知识。

        四、再探悬疑

        1.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应该注重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内在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整理,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并追求更大的成功。

        2.作业:必做题:习题6.2 第4,6题;选做题:复习题第8题

        思考题:你能用手上工具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吗?你有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激励学生向新的知识目标攀登的渴望,进而促使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回答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不断地动脑、动口、动手,始终处于一个?动?的状态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以问题串提出疑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质的过程中,适时地提醒,适时地讨论。注重题后归纳反思和通过疑问解惑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1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生活中常见的剪刀入手,通过观察剪刀4个角的关系,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4个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同时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意义。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相交线中特殊的垂线以及后续其他类型的角的位置关系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相交线的学习,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相交线相关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体验相交线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掌握应用相交线所产生的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的角,探索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后所产生的4个角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应用此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剪刀剪开布的动态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度和刀刃之间的角度变化关系,学生会发现二者同时变大或变小,此时我会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把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直线的相交,那大家会发现什么呢?通过学生动手画图,会发现4个角,我会乘胜追击,再次发问:这4个角之间又怎样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入课题---相交线。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剪刀的构造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新授

        活动一:初步认知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后,我会带领学生画出一组两条直线相交,并在黑板上标出所形成的∠1、∠2、∠3、∠4。此时提出问题:∠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学生会发现∠1和∠2有条公共边,∠1和∠3有个公共顶点,此时我会讲授:像这样∠1和∠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同时引导学生同桌之间观察所画出的角,会发现∠1和∠2总是邻补角,∠1和∠3总是对顶角,从而总结规律:不管角如何变化,角的位置关系是不会变的。

        接着继续让学生观察,在这4个角中,是否还有其他的邻补角和对顶角,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邻补角,预设学生会发现∠4和∠3互为邻补角,∠4和∠1也互为邻补角;∠4和∠2互为对顶角,在学生表述角的关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不理解“互为”的意义,单独描述∠4是邻补角,从而出错,我会及时订正学生的错误。并再次抛出问题:可以单独说∠1、∠2、∠3、∠4是领补角或者对顶角吗?学生借助∠4和∠2以及∠3的位置关系,会发现∠4既是∠2的对顶角,又是∠3的邻补角。此时我也会进行总结:邻补角、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都是相对于两个角而言,是指的两个角的一种位置关系。在相交直线中,一个角的领补角有两个。

        活动二:深入了解

        学生掌握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我会继续带领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4个角的度数,看看各角有什么关系,并和同桌交流。借助平角的意义,学生不难发现∠1+∠2=180,∠2+∠3=180,我会继续启发学生发现∠1=∠3,在表扬学生的同时,我会继续讲授:按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得出∠2=∠4。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推导过程,我会在大屏幕出示推导的过程:因为∠1与∠2互补,∠2与∠3互补(邻补角定义),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在此基础之上,我会继续大屏幕出示剪刀剪布的视频,提出问题:在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角的位置关系还会保持吗?为什么?并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想一想。学生会发现,不管角度如何变化,角的位置关系总是不变的。此时,我会进一步总结: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活动三:实际应用

        接下来是应用阶段,我会在大屏幕出示题目:两条直线相交,已知∠1=50,你能其他几个角的大小吗?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也会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探究,对于探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得∠2=180-50=13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50;∠4=∠2=150。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新授过程,通过3个活动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练习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大屏幕出示题目,取两根木棍将他们交叉放到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说出其中的一些邻补角和对顶角?引导学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并再次追问,在两根木棍所形成的角中,如果∠a=35,那其他角等于多少呢?引导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大屏幕出示结果,全班核对答案。

        4.小结

        在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大声交流讨论的方式互相说一说本节课学了那些新知,总结收获,并进一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2,并请学生查看生活中的相交线,并通过测量感受角度之间的关系。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结束语: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板书吗?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该节课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该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们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们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们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们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们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们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们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们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们操做。

        (2)让学生们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们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们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们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们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数。

        <img script="" content_relate");

       好了,今天关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