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研究_中小学教学研究期刊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研究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用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

2.小学如何开展教研教学工作

3.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课题分工怎么写

4.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中小学教学研究_中小学教学研究期刊

研究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用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

       一、研究背景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的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成为WTO成员,无疑也对外语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习某种语言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该语言进行实际交际,学习英语也正是为了能运用它来完成交际的任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因此,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小学生形成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渠道。但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外语教学法的束缚,在现行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千篇一律的弊端:“复习(问答)——呈现(教学单词、句型)——操练(听、读)——表演(模仿)——作业(WORKBOOK)”,教师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我们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但一旦要求他们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现实的语境中,他们则往往“哑口无言”,无法交流。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我们提出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界定

       1、“任务+情景+活动”即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导向、以情景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信息的能力。

       2、任务(Learning task)即“以任务为导向”,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完成某一交际任务。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吃透教材,制定出明确合理、操作性强的任务,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3、情景(Situation)即以“情景为线索”。情景是指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包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社会语言情景和用实物、图画、手势、动作及课件创设的社会语言情景等。以情景为线索是指每堂课设置情景,让情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感而发,学以致用。

       4、活动(Activities)即“以活动为中心”,围绕一定的主题和有关语言基础知识,设计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在语言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成就感、自信心和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支撑性理论

       我们认为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以及外语教学法如:活动教学法、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全身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活动教学法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交流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流工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3、功能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倡导课堂教学交际化。

       4、全身动作反应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充满乐趣,特别适合小学生。

       三、研究的目标与实验假设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为:

       1、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运用英语开展交际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

       2、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实验操作

       1、谈话热身 Warm- up

       在每节课前教师先设计好本课的学习任务(Learning task),并在Warm

       -up这个环节中告诉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利用事先布置的学生表演,让学生在娱乐中开始新课;利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在笑声中开始新课。

       2、呈现活动Presentation Activities

       把教材内容设计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借助画画、、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和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把教材中静止的无声的文字活化成有声有色的对话,再放到教材设计的情境中,生动逼真地呈现给学生。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等,视听结合,刺激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对新语言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处于启发状态。

       3、练习活动Practice Activities

       这个环节以巩固新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逐步放手,向以学生为主体过渡。因为机械性的模仿和重复操练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在模拟语音、语调时,可设计一些“鹦鹉学舌”“请你配音”等小节目,模仿中英美人士纯正的英语。既训练了口语,又加强了语感。在练习句型时,可设计一些“角色表演”和“音乐舞蹈”以加深印象,可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道具,表演对话中的角色。

       4、交流活动Production Activities

       这个阶段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是诸多活动的目的和关键所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购物、问路、打电话、生日聚会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在布置任务,给出话题后,不再干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完成用英语交际的任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法: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交际能力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课堂模式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实验教师操作情况,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计划得以更好实施。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六、实施计划

       1、第一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10年6月)

       (1)按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实验中对学生交际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2)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调整操作方式。

       (3)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对实验效果作出评价,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

       3、第二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0年12月)

       根据第一阶段的经验和已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操作体系。

       4、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1年2月)

       (1)对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3)邀请教育行政部分及有关专家对实验结论进行科学鉴定。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1、课题组长孙金刚教师负责课题管理,制定计划,组织课题研究活动,撰写阶段报告和实验报告。

       2、组员孙业芝老师负责课题理论指导与平时的理论学习。

       3、组员王志芹老师负责相关数据收集、材料整理。

       4、所有课题组成员都要按实验方案认真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提供一份案例,撰写一份课题论文和总结。

小学如何开展教研教学工作

       我国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摘 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教师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

       等。提出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加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以此提高办学效

       益和教学质量,使村级小学走出目前的困境。

       关键词:村级小学;办学规模;教师素质;办学条件*

       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村级小学[1]。村级小学教师、学生、学校所数占全国相应比例非常高,

       都超过半数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村级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村级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

       高,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由于长期对村级小学建设的不重视,使村级小学在硬件和

       软件方面严重落后,成为基础教育最薄弱的一环的事实。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背景下,村级小学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陷入困境。本文试从该问题着手,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村级小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

       村级小学布局不合理,点多面广,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持续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各村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

       日趋萎缩。但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所致。“不能让孩子输在

       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然而这些都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

       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一些乡村的小

       路上就会涌来背着行囊进城陪孩子念书的农民。他们放弃了土地,在靠近城区的地方以很低的价钱租上一两间平房住下,开

       始跟孩子一起在求学的路上苦拼。”[2]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因为很多流入

       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还不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

       生一样可以平等的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家长还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下,村级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

       在笔者所在县,一方面由于政府规定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入乡中心小学就读;另方面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源逐年减少,

       生源不足。近70%村级小学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教学质量更差。学生学习差、学习效

       果不理想导致更多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更加失望:招生报名人数更少,转学人数增多。无疑造成村级小学生源的减少、

       办学规模的萎缩,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村级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村小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是“年老的+代课的”,他们多是“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的乡村老教师和

       代课教师。在四川的一些村小,教师几乎都上了五十岁,多是“撤乡并校”时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被乡、镇学校“抛弃”

       了,只有到村小发挥余热。优秀的、年青的村小教师纷纷调往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较好的城镇学校,或外出打工、另寻出路。

       1.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在村小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文革”中的中师、高

       中毕业生,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

       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

       太快,而教师培训还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电脑、上网等新知识无法向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解释(也难怪乡村孩子见识

       比城里人差多了)。教学技能呢?城里使用电脑、实物投影教学,我这个县级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师还没见过这些东西。”[3]

       因此大多数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

       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

       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教师工作负担重,但责任心不强。村级小学办学规模一般较小,办学条件差,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少。但为了使学生

       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甚至复式班教学。同时以“民工潮”为背景,农村家长为

       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把本应由家庭、

       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

       担。

       村级小学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但村小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

       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借口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村小办学条件差等原因,

       认为农村孩子成绩不好,落后于城镇同龄孩子是理所当然。许多教师都寻找门路到更好的地方,留下的多是些自怨自艾、牢

       骚满腹,不安心工作的教师。部分老教师也不思进取、觉得大势已去,得不到名利,抱有混几年退休的思想。

       (三)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

       尽管近20 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还差得比较远,乡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越

       来越大了;信息社会把原本就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4]。但由于对农村教育经费

       投入的不足,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依然不容乐观。许多村小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甚

       至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奇缺,买必需的办公费用的钱没有,买基本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的钱更没有。不少的村级

       小学学校用地狭窄,没有学生活动场地;桌凳破烂;没有基本的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最为严重的是危

       房特别集中。如在四川仅一个宜宾市现有危房学校481 所,其中村级小学就有351 所,占有危房学校总数的72.97%,D

       级危房面积占村级小学危房面积的68.08%,这已严重威胁着师生安全[5]。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已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我国

       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

       二、村级小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

       村级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

       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

       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村级小学教

       育,才能使村级小学走出目前的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 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专家们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不同规模学校中使用率的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合适规模是每校24 个教学班,不能

       低于每校12 个教学班。10 名以下的“微型”的小学校,生均费用远远超过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6]。而目前我国过于分散

       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

       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

       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并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

       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

       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

       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

       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二)加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村级小学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村小办学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那

       么如何切实提高村小教师队伍的数量的质量?以笔者看来,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特别是随着大批老教师退休、离岗和“普九”需要,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及相应的培训量都是十分巨大的。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村级小

       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

       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7]通过改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多方面调动村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

       农村基础教育。对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师进行优待,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

       地区青年教师去任教等。

       2.提高村小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为了解决村小教师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狭窄的问题,政府和教

       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村小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

       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村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

       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村小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

       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意识到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而提高对

       农村孩子教育的责任感: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村小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

       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

       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改善村级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

       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

       因为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

       一名空话。为了保证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于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采用“喷

       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直接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

       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4]。通过对村级小学的危房改造、

       校舍建设、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等,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家骥.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18

       [2]李峨.跨越城乡教育差距 乡村父母进城陪读[N].中国青年报,2002-10-22(5)

       [3]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9-1(3)

       [4] 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6.50

       [5] 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N].教育导报2003-1-17

       [6] 刘惠林.中国区域教育投资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434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农村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编制不足, 负担偏重。按照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师

       生比为: 小学1: 23, 初中1: 18, 高中1: 13.5), 而农村中小

       学师生比一般都在小学1: 27, 初中1: 19, 高中1: 21 左右,

       近年来, 初中、高中学生数的增加正处于高峰期, 小学相继

       开设了英语课、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 增加了六年级, 而教

       师总数并没有较大增涨。由于教师缺编严重, 部分学校只

       好采用加大班额和提高教师工作量等超常规办法, 以解燃

       眉之急。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教学效率差成为

       相当普遍的问题, 部分学校难以开足开齐所有课程, 新课

       程改革得不到全面落实, 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2.年龄结构偏大, 老龄化严重。以某镇为例, 全镇40

       岁以上的在职中老年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0%, 其中50

       岁以上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30%, 占中老年

       教师总数的50%, 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数分布在地属偏远、

       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最薄弱的小学。他们一般承担着几门,

       甚至近十门课程, 工作负担重, 时间长, 收入低。加之几十

       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 多数积劳成疾, 重病缠身, 工作心有

       余而力不足, 难以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3.思想观念守旧, 缺乏创新意识。在广大农村中小学,

       教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 传统陈旧

       的教育教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大多数中老年教

       师, 年龄老化的同时心理老化, 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 平

       时不注重业务学习, 不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对新的教

       学方法和前沿信息反应迟钝, 抱着得过且过、推天度日的

       思想。由于学习研究的传统氛围不浓厚, 一些青年教师一

       走上工作岗位就经历了“一年棱棱角角, 二年方方正正, 三

       年圆圆浑浑”的“三年变奏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便产

       生了“三十不学艺”的惰性思想, 随大流而动, 不注重吸收

       和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

       识, 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得不到巩固和提高, 很难成

       长为教育教学骨干。

       4.综合素质不高, 工作适应能力差。一是教学能力较

       低。广大农村小学教学中, 两大基础科目成绩偏低, 学生对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基本技能较差, 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折射出的是, 小学教师队伍知识

       结构老化, 教学能力偏低, 教研教改水平较差, 教育教学方

       法落后。二是一专多能的教师奇缺, 艺术类教学人才紧缺。

       一些学校音体美课程的教学有名无实, 条件较差的学校

       “课表有安排, 上课无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面对重要的

       喜庆活动, 部分学校或单位尽其所能, 居然处于连一台象

       样的文艺节目也拿不出的尴尬境地。甚至有的学校不惜代

       价从外地特邀“高人”“装裱门面”。三是对电教、微机、远程

       教育设备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掌握不够, 难以共享先进的现

       代教育信息资源,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教育手段落后, 教学

       效益差。

       5.学科专业不配套。根据对某镇重点初级中学调查情

       况来看, 该校有教职工68 人, 专任教师56 人, 其中学科配

       套的仅有35 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5%; 学科不配套的

       教师达21 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如计算机专业毕

       业的有4 人, 其中2 人教英语, 1 人教数学, 1 人教信息技

       术, 学科配套率仅为25%。为了争取学历达标, 有三分之一

       左右的教师学历培训不对口, 学科专业不配套, 成为教师

       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专业特长的一大障碍。

       6.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达标率低, 分布不均、结构不

       合理, 造成专任教师跨专业、跨学段带课现象比较普遍, 教

       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1.从源头上拧紧总闸门。首先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

       编制管理, 在核定编制时, 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分布区

       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 根据实际需要, 设岗核

       编, 予以合理倾斜, 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基本需要。

       其次, 要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认定

       条件, 同时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资格考试, 决不聘用学历不

       达标、业务素质不高等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

       伍, 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 拓宽教师进出口渠道。大力推进教师公开招聘制

       度,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能工巧匠”进教师

       队伍, 逐步淘汰现有不合格的教师; 对年龄在50 岁以上,

       学历、智力、精力都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老

       教师, 可以实行内退的办法, 腾出岗位, 让学历层次高、知

       识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同志上, 以加快教育内部“新陈代

       谢”,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

       3.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和实施“中小学教师

       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

       实施力度, 大力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

       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自

       学、函授等途径参加学历补偿教育, 挖掘教育内部资源, 大

       力倡导校本培训, 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 建立“以新带旧

       (课程)、以青带老(教师), 以低带高(年级)”的反常规培训模

       式,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机制, 营造和谐学习氛

       围, 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4.优化教育内部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进一步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

       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 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变教师单位人为社会人, 形成“人员能进能出, 待遇能高能

       低, 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教育内部各

       方面的积极因素, 激发教师积极进取的工作责任心。要大

       力调整中小学结构布局, 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

       差的中小学及教学点, 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以

       解决教师紧缺, 资源浪费的问题。

       5.对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出台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

       优秀教育人才扎根农村教育事业。

       6.大力调整师范教育体系。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

       需要, 加大对师范类大中专院校布局调整力度, 改革各级

       师范类学校的教育体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

       方法,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内部管理,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

       办学效益。同时, 学校要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不断提升

       师范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接受师

       范教育, 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

       师资人才, 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遍及各行各

       业。在教育行业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应。勿庸置疑, 这种现代

       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强了生物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

       性; 增大了课堂容量;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

       习效率; 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在许多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然而,

       多媒体这一工具的固有局限性决定了它在辅助中学生物

       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弊端, 如运用不当, 也会适得其反。

       如何让多媒体更好地辅助教学, 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各界

       人士的问题, 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本文就多媒体辅

       助中学生物教学的利弊谈几点粗略看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

       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

       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介绍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时, 把各种自然因素剪

       辑成视频画面, 通过对画面的切换, 展示出地震、海啸、火

       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自然界的影响, 学生一目了

       然, 一看便知。而人为因素影响到自然界, 造成食物链的中

       断, 资源的破坏, 可以把收集来的破坏环境的照片和视频

       如工厂“三废”乱排的状况引起的水质、空气污染; 乱砍乱

       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沙尘暴; 掠夺性的开发导致的部分生

       物物种濒临灭绝等现象做成电子课件。这些贴近生活的

       画面加上优美的语言描述, 极强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使

       学生不仅掌握了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 也身临其境地

       理解了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

       激发起学生的爱心和环保意识。也增强了其对生物的学

       习兴趣。

       2.有利于把抽象的生物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好多知识点都是比较抽象的, 如质

       壁分离与复原, 光合作用的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 DNA 的复

       制,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基本原理如基因三大遗

       传规律实质图解等。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具有一定困难。而

       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以动画的形式、动态的过程展示

       给学生, 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简洁, 就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的掌握知识重点, 突

       破难点。

       3.有利于把微观世界模拟成直观的宏观世界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

       地揭示了各种生命奥秘, 学生要了解生命的本质必须能够

       现代信息技术.

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课题分工怎么写

       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研究

       近年来,虽然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兴未艾,但是现有中小学教育科研基本上是参照大学或专业研究机构的做法,

       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应有的运作方式。中小学教育研究有其不同于太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教育研究的特点,中小学

       教师的教育研究范式也不同于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式。那么,中小学应该形成怎样的教育研究运作方式,

       中小学教师应该怎样开展教育研究呢?

       一、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

       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能力的呼唤,面对基础教育课

       程的重大变革,今天的教师该怎样当?我们的答案是:必须做研究者。

       但是,不少教师认为我们有“课程标准”之类的东西,有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任务

       就是“执行”和“操作”,没有必要去研究。显然,这种认识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也是片面的、不正确

       的。那么,教师为什么应成为研究者呢?

       1、教师的专业实践仅依靠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专业,而专业活动有赖于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专业活动的高度复杂性,致使专业活动存

       在大量理论上的未知领域,而专业人员单凭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难以解决实践情境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具体问

       题。因此,专业实践要求专业人员一方面要掌握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已有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要进

       行创造性的探索,解决原有理论未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把专业服务和专

       业研究融为一体,专业工作者不但是专业服务人员,而且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他们既是教育

       专业理论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又是这种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2、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一个再研究的过程。

       教育科学理论揭示了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与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充满不

       确定性的每一个特殊的教育情境,因此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并不是直接的,要有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

       教育理论的环节。这一特殊的环节也是一个研究的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理论运用于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如关于教

       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先进教育经验、教学策略以及先进教育经验、教改成果的推广研究等。这一研究环节就中小

       学而言,主要应由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承担。

       3、在研究性变革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在长达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边从事

       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理论研究,一生中写了41本书,600多篇论文。他的研究工作,始终立足于学校日常教育

       实践,在研究性变革中创造出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而生动的教育理论。

       学校生活是教育理论创新的沃土,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源泉。然而,并非所有的实践都能产生鲜活的教育思想,

       都能促使“个人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研究性变革实践,才是鲜活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个人实践知识”生

       成的不竭的源泉。研究性变革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从一个农村中学的教师成长为

       世界一流教育家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育人的过程与研究的过程是统一的,割裂了两者的联系,教育劳动就会缺乏创造性,教师职业就会丧失内在的尊严

       和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

       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这样的两重世界:

       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便是超越实然、追求应

       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超越物质、追求精神的过程,是获得事业发展、创造生命价值、体验人生幸福的过程。

       二、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三种主要的活动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因

       为要更好地育人,就需要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需要提高

       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而也就需要学习和研究。

       处于“教育教学——科 研——学习”这一连续体中的中 小学教育科研,具有不同于高校 和研究机构的教育科研

       的旨趣 和特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 体,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而是 所有的教师和管理者;中小学教 育研究的

       选题,不是来自于上级 教育行政部门的布置和理论文 献,而必须来自于学校改革的实 践;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

       的任务,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是解决学校与教师面对的发展问题。而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去解决学校发

       展与教师教育实践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当然也期望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研的理论

       成果,但主要的并不是为了建构系统的教育理论,而是更关注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更关注提升自

       我,获得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成果。

       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面,“发现”是研究,“应用”(应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也是研究。专家学者运用

       科学方法,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探索未知,发现规律,是研究;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对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更新个人的实践知识,同样是一种研

       究。而且,后者是不同于前者、不能为前者所替代的重要的研究。一个重在描述、解释教育现象,建构理论;一个

       直接指向实践,追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个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加以解读;一个

       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教育。一个强调运用科学方法,系统收集、分析并解释资料,以获得可由

       他人重复经验的结论;一个更多地建立在反思的理性的基础上,强调个人内在的对教育活动意义价值、运用方式的

       自我解读、批判与反思,以及同行之间的对话、交流,以不断突破原先的认识框架、僵化的思维方式等,获得自我

       的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教育实践的改善。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研究范式来规范教师

       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的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

       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

       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提高教育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一种以解决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实

       践中运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问题的发展研究,是一种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是一种在教育实践活动

       发生的现场进行的“现场研究”。总而言之,是一种以学校所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

       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特点

       和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完全相同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方式。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定

       位,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中小学教师更适宜于运用下列教育研究方式从事教育研究。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并非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革新,与

       “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由于行动研究的课题来自于教育实践的需要,容易调动教师研

       究的积极性;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统一。 由于行动

       研究强调“行动”与“研 究”的结合,因此它可以成为沟 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缩短理论 与实践的距离,促进

       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由于行动研究特别强调 实践者的参与,主张在日常的学 校生活和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边 行动

       边研究,因此有助于促进教 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 者。由于行动研究以改进教育教 学工作为首要目

       标,因此它可以 帮助研究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 展。由于行动研究不是某一特

       定 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对教师是一 种“规范”的解放。行动研究的过 程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开放 性,其研究

       方法具有广泛的兼容 性,可以灵活地使用多种研究方 法去实现研究的目的。

       行动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比较适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特殊性,因而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研

       究方式。

       2、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 的目的在于正确描述(把握)教 育实践中的事实及其产生的过 程,揭示事实之间的因

       果联系,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并 力求能指导以后的进一步实践。 因此,完整的经验总结的过程, 应当

       包括整理事实、解释事实和 抽象事实三个环节,它也代表着 经验总结的三个层次。

       以往中小学教师比较重视教育经验的总结,近年来却对经验总结有所冷落,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许多著名教

       育家都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实践,去探索教育的规律的;许多优秀教师也都是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

       育实践经验中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并不断成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如果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科学地开展经验总结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规律,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质量和效益。教师的教育研究在呼唤着经验总结研究的回归。

       3、“合作研究”。这里指的是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特别是

       教师初涉教育研究时,更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建议。“合作研究”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与

       理解,改变各自固有的认识视角和工作思路,拓宽各自的视野,有利于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增强研究的时效性,使

       教师的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起点。

       “合作研究”可以使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双方取长补短,有利于激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思维和教育实

       践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形成集体智慧的优势,“合作研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4、“教例研究”。教师首先以“记叙文”的方式,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教例”;进

       而以写“记叙文”的方式,对“教例”进行研讨和分析;最后,通过对特殊教例的分析,得到新的发现,或者通过

       对一类教例的积累和研究,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教例研究通过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表及里地

       揭示寓于具体教育情境之中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规律,是一种“临床教育学”研究。实践证明,教例

       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并能有效改进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方式。

       5、“叙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以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涯为主,在自叙中研究自己的教学

       行为,通过自我研究,总结和提升自己在教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

       “叙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要求教师从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形成初步的设

       想,增强行动的计划性、预见性;又要求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记录,思考自己的行动是否产生了效

       果,还有可能产生怎样的效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从而对行动设想、方案进行批判性的、持续不断的检验

       与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叙述”既是“行动”和“反思”的记录,又是批判与反思的基本途径。“叙述”具有强

       制“反思”的功能。“叙述”与“反思”贯穿在教师的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始终,成为教师克服习惯性思维,获得专

       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表述

       目前,以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式为参照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现形态是文本化的,并仅限于研究报告、学术论文

       和著作,其他的只能作为附件;而中学教师侧重研究的是生动的、鲜活的、异常复杂动态变化着的实践问题,研究

       报告、论文和著作不只是教育科研成果惟一的呈现形式,经验文章、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案例、说课方案、评课

       意见、考试评析、教育辩论、教育规划、校本教材、课件、教具等,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现形式,甚至教师依据

       新课程理念上的一节充满智慧的课,其实录被作为教师教育的教材,不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动呈现形式吗?

       应该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不能把教育科研等同于写文章。教师的科研成果总

       结,首先是“做得好”,其次才是“写得好”。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是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从内容上

       看,它是对教育经验的积累、筛选和提炼,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除了有一定的理论阐述外,应有教师自

       己的“话语系统”,它是在质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它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既能有效地指导自己学校的教育实践,又对于广大教师具有迁移作用。

       这里,我们就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略作介绍。

       1、经验文章。经验文章是通过总结成功经验而写成的文章。经验文章重在专题,实用性强,自由活泼。

       经验文章的结构一般包含三大块:论题,事例,分析。论题 要有价值,要新颖,要化大为小。 事例要上升到规

       律,例子不能太 单调,要能够从不同侧面充分说 明经验。分析要找出事例和结论 之间的必然联系,看它们是怎

       样 成为经验的。不仅要说出操作方 法,还要说出它的适用范围和普 遍意义。

       2、教育随笔。教育随笔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感悟、得失以及心得体会的记录,也可以记下自己

       没有参与的事实现象和行为过程等。

       教育随笔灵活、短小,一般是为一个材料而叙而议。常常是作者自己的“思维体验”和“技术专修”。除写自己的

       经验外,也写失败的教训和其他心得体会等,但不以理论性、思辨性为主,而是以记叙现象、过程为主,议论只是

       点睛之笔。

       在结构上,教育随笔有的以记叙为主,重在记下有关的教育教学的现象和过程,篇末简单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的以

       议论为主,叙事简略,只是议论的引子,着重要说的则是感受和感想。教育随笔事例要新颖、典型,内涵丰富,议

       论要科学、精辟、水到渠成。

       3、教育评论。教育评论是对有关教育教学思想、现象、言行和教育教学个例等进行评论的文章。教育评论倾向于

       对主体以外的事物作客观评价,说长论短,激浊扬清,分析出好坏正误。它带有一定的理论和思辨色彩,但不需要

       有完整的理论系统,大多是一事一评的小型之作。

       评论的结构类似于学术论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但大多是一个事例、一种现象的“小评论”。评论的对象必

       须有价值,即有典型意义,有丰富的内涵,有新异色彩。写教育评论要注意选准角度,深入发掘,找出其多种属性

       中最本质的属性。教育评论的语言表达要分寸适当、深刻犀利,发人深省。

       4、教育案例。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

       强沟通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专业化水平。

       教育案例的结构包括标题、背景、问题、问题的解决、反思与评论等部分。国内外课堂教学案例撰写的结构多种多

       样,但分析其本质特征,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案例背景主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等。案例描述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案例分析

       是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其内容可以是自己对案例的思考或运用理论进行阐释,也可

       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撰写教育案例时,要注意使用过去时态,将有关情节按一定结构呈现出来,不要就事论事,要就事说理;案例立意

       要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分析要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揭示主题,找出依据,支持

       自己的观点。

       (来源:《课程教学研究》2005.6)

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课题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巩全 王红梅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初中课程门类增多了,而且每一学科的内容也接近科学的体系,因而逻辑性也越来越强;从学习方法态度上来看,初中生比小学生更需要有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不仅要主动地安排学习计划,而且要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小学生的“他律”自然过渡到初中生的“自律”。因此,为了使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得到顺利、快速的衔接过渡,让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迅速顺利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凭借六年级在初中上课的上课模式进行了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对六七年级进行衔接教育的最佳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及基本模式。

       2.发展学科间的联系,教会学生把知识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延伸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面,选择或设计出语文、数学、英语、心理活动课的衔接内容,尝试编写新课程目标下的校本教材。

       3.培养多样化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科内容的重组和有机整合。找准学科内容上的衔接点,研究知识衔接点的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创新思维层次 ,重视对知识的系统性的研究,拓宽知识的横纵向迁移,在知识内容层面降低过渡的坡度.

       2.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恰当的学习方法,是衔接研究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学习心理的衔接教育。应把握学生心理的变化,适时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确立远大理想。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把握学生在青春期前后的特征,结合课堂进行合理疏导和引领,让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并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更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3.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

       4.采用文献法,收集有关的学习资料,作为借鉴和参考。

       5.采用经验总结法,筛选和总结教学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

       1.统筹安排,整合优势

       我校利用与小学同院,教委统一管理的优势,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办法,把小学六年级搬入初中,这六年级就由小学毕业班变成了初中预科班。这一整合,为我们在教学内容、学习习惯方法等方面要做的衔接工作,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2.提前介入,多管齐下

       首先,选定教师,听课教研

       确定了教师人选,学校又制定了相关听课教研制度。衔接教师到小学听课不能少于15节;在此期间,与四、五年级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教研交流。通过听课和教研,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小学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

       其次,沟通家长,家校同向

       学校制定了家长看课制度。每月学校有两天是家长开放日。在这两天里,家长可以到任何一个初中的班级进行看课,了解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科目及作息制度,以便妥善调整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其次,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和主题家长会的渠道,给家长上好学生小升初的重要一课。

       (二)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月)

       1.学习理论,制定方案

       组织有关教师进行研究理论的学习,研究新课标的要求,找到衔接教育的薄弱点,制定各科的研究计划,为搞好衔接提供切入点。最后组织教师研究队伍,初步制定衔接教育研究方案。

       2.转变观念,减少梯度

       衔接教师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阶段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要在六年级“预科班”抓好“双基”的同时,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学习、复习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运用不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的梯度减小,逐步向初中的有效教法过渡,形成“扶—导—放”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拙学为巧学,以尽快适应初中教学的要求。

       3.学科教学,注重衔接

       ①预科班的课程的整体安排与小学一致,只是相对英语这个薄弱环节,我们除安排三节正课外,又加了三节突出英语特色的活动课。

       ②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是模块式推进的,而初中的知识点是系统化前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了解小学的知识点与初中知识点的衔接,在课堂中,注意引领和指导。教学中渗透主体三维概念,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空间。

       ③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多注重的是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写字教育、基础知识教育、阅读教育和作文教育,并积极将新课程理念付诸于课堂教学中。

       (三)总结验证阶段(2015年1月——2016年1月)

       通过研讨、剖析、验证、评估,逐渐完善研究成果。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1)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2)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衔接教育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通过研究,我们总结了从五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自觉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②独立完成作业;

       ③打好写字基础,做到字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写;

       ④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课堂上要大胆发言;

       ⑤在学习上要有你追我赶的竞争精神。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

       (二) 衔接教育研究探索出了学生学习的途径

       在语文方面,除了字写端正清楚以外,普通话要说得准;多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鉴于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较多的现象,应加强默写、听写的训练;要加强朗读训练和课外书的阅读指导;对于作文教学在语文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应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数学学科加强了计算能力的训练。学校多次组织了口算比赛,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正确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借助教具、多媒体等进行形象的教学,突破学生空间思维的难点,建立形象思维的空间。

       英语学科在小学阶段主要追求口语的训练,保证学生能读准每个音。更重要的必须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衔接教育研究探索出了教师的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

       (1)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

       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

       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2)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3)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

       (4)学习兴趣的衔接

       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参与状态,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

       语文学科:

       研究出了十大衔接:1.注重了阅读、鉴赏的衔接教育。2.注重了学生学会记课堂笔记、整理笔记的衔接教育。3. 注重了学生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衔接教育。4. 注重了学生分模块学习与积累的衔接教育。5.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6.寻找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措施。 7.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 8.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 9.展开读写双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 10.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

       英语学科:

       1.教材的衔接。实验教师认真分析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特点,找出小升初衔接的一些薄弱知识点,进行梳理,编排,逐渐摸索出一整套系统、合理的衔接教材,有承上启下学生的作用,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初中英语学习。

       2.教学方法的衔接。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外,更要让学生夯实基础,加强读写练习。为此,我们展开多种形式的单词默写大赛,让学生重视背诵,重视听写。

       3.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衔接.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简单,大纲要求低,学习方面不注重积累与背诵,课下学习的氛围差。因此,抓好中小学英语教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科: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3.发挥了“父母讲堂”的辐射作用;4.协同班主任与家长,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5.加强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编写出了适合学生学情的小升初衔接教材语文、数学、英语和心理共四本。承担的《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在潍坊市初中“百校十题”的实验与研究中荣获一等奖。心理教案《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在潍城区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三等奖。《以六年级为衔接点,打好小升初过渡金桥》在潍城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燎原奖中获一等奖;考美花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解决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获山东省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获潍城区教科研培训中心校本课程三等奖;论文《学会方法,养成习惯,搞好小升初衔接教学》获山东省教科所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12.12,《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荣获潍城区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3.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1.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的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能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光阴如水,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如何把教学计划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县教研室20XX—20XX学年的工作计划为指导,落实县局"创强提质改课堂"的中心工作,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基点,以"促进均衡、提升质量、创优质学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构建高效课堂,力促全镇教学质量全面均衡发展。

        二、工作重点

        增强责任意识,塑造良师形象;

        增强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素养;

        聚焦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优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1、增强责任意识,树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师表形象。组织教师学习郁南县"人民好教师"的先进事迹,积极开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师德建设主题活动。的教圆梦任意识,树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师表形象。组织教师深入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教师节前夕开展"园丁颂"师生征文比赛活动。

        2、加强校本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20XX)导读与实施》的精神。各校通过集中与自学的形式,认真研读课标精神,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增强科研兴校意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更新教师观念,养成勤读、善思、勤写的习惯,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3)开展丰富多样、实效性强的教研活动,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选拔和培养更多的学科优秀教师,壮大骨干教师队伍,走名师养校和精师强校之路。

        3、修订完善《都城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成绩奖励办法》,实施奖教奖学制度,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活动。

        (二)聚焦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1、认真贯彻县教研室《关于落实"创强提质改课堂"的工作思路,构建高效优质课堂的工作指导意见》,制定《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大力构建高效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在模式的创建中,要求各校大胆借鉴外地名校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特色。坚持"先学后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一种适合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高效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推向实质性的改革阶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0XX年9月30前,()各校要把本校创建高效教学模式上报县镇中心小学备案。20XX年5月,县教研室将对各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评审。

        2、以活动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继续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组织好集体备课,观课、研课、赛课等系列活动。以县局提出的"智慧课堂、快乐校园"为主线,大胆探索、建构学生乐学、会学的高效教学模式。各校要将如何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作为课改重点进行研究,切实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镇业务组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调研,帮助学校或教师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总结经验并及时推广,努力缩小校际间的教学差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计划20XX年10月,各校以"高效优质"为主题举行"有效课堂教学能手"评比活动,通过有效交流、有效探究,共同提升。

        3、细抓常规工作,夯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是从"三个一"抓起:从一年级抓起,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力争使每个学生会学习、能学习。二是要求做到"四备":备课备目标,备课备练习,备课备操作,备课抓集体。三是强调"五个注重":注重即时训练,注重训练内容,注重训练节奏,注重调动情绪,注重严格考试,消灭不合格现象,夯实基础教育根基。镇中心小学将不定期进行指导评估,随机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并将其作为学校百分考核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4、加强校园网建设,加快"班班通"步伐,推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组织教师踊跃参加县"创域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9月)。

        (三)优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抓实常规过程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各校要增强质量意识,在"细节"和"落实"上狠下功夫,以"精细的管理,精心的态度,精致的过程"争创"精品的成果"。积极落实省教育厅《广东省义务教育教学规范(试行)》的文件精神,全面贯彻《郁南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和《都城镇学校管理工作"壹百分"考核办法》,完善教学常规督查制度,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实效,确保规范办学与教育教学高质量和谐并进。学校行政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校的教学现状,找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年内将对全镇小学进行一次年度教学常规检查评比,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管理,健全学生成长档案,及时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2、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1)深入调研检查,严格执行教学过程管理有关制度。各校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全面检查,中心小学每月抽检2—3所学校,切实抓好教学过程中各个基本环节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与纪律。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优补差和质量测试等工作采取跟踪检查制度,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反馈,及时督促改进。对薄弱学校加强视导,对薄弱学科及教师加强指导与疏导,力促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2)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业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跟踪。各校要认真做好单元过关、期中检测、学科基础知识竞赛、期末检测及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非考试科目的质量监测,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大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实行推门听课或调研抽测。

        继续开展推门听课、随机点课和调研抽测活动,促各校行政领导、教研组也必须随机推门听课、随机点课,组织教师听课,促全体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使学校及时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4、狠抓考纪考风建设,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价值观。

        结合县局《关于做好全县教师教学工作实绩考核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和《都城镇中心小学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协助做好教学工作实绩考核和管理工作。强化考纪考风,严格按要求做好考试各个环节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品德。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一经发现查实后,在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四)抓实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1、以课题引领教学研究,促教师专业成长。各校要强化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用课题研究给课改补钙。坚持"问题即课题,反思实践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科研理念,立足有效课堂,及时研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扎实开展小专题研究系列活动,不断积累研究资料,切实提供研究成果,扩大受益面。

        2、加强课题过程管理,提高科研工作实效。各校要规范小专题管理,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教师按照课题实施步骤认真开展研究,并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若遇到困难,须及时研讨,及时修改,调整研究计划。平时上教研课,必须结合课题,体现研究的成果,评议时也要围绕课题进行,课后必须写案例分析,提倡一课一得。对于热点问题,可以轻松座谈形式组织研讨,各抒己见,形成共识。20XX年12月下旬,镇业务组将对小课题研究检查、验收。

        3、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学研究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教师参加各科培训和教研活动。各校要把教师的教研情况列入考核内容,使教师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关注和分享,对取得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开展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研究,进行校内外、课内外的科技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相关学科整合的研究,提高师生的研究能力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抓好小五科教学,促学生全面发展

        1、执行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和体质健康标准,踊跃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教研及竞赛活动,以竞赛促发展,促提高。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审美情操,配合上级把书法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的有关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2、坚持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促素质教育蓬勃发展。各校务必开齐开足音乐、体育(含卫生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课程,落实"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师生幸福指数。初拟XX月举行20XX年都城镇小学生运动会;12月各校举行师生体艺节或郊游活动。

        (六)大力推广普通话,创文明和谐校园。

        继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县、镇《关于进一步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实施方案》,以"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为主题,扎实开展第16届推广全国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粤教语(20XX)XX号文。各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制订有关活动方案,强化措施,切实提高"推普"实效。要求各校语文课必须全程使用普通话(英语除外),其他学科的教学必须使用普通话80%以上。校内的大小会议、课间交流均使用普通话,营造校园里时时处处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大力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新的学年,我们将坚持"改革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会宁精神为动力,勤恳工作,创新发展,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力促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建设教育强镇、强县作出积极贡献!

 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县教育局“创强提质改课堂”的工作要求为主线,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宗旨,以实施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深化校本教研为主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积极探讨评价改革,着力夯实常规管理,坚持求新务实作风,强化指导服务职能,促进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 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建城镇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草案)》的各项要求,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规范化、科学化,依托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让学生热爱学习"课题为统领,根据本校实际,加强本校的课题规划实施的督导与检查,确保按计划实施。面向全体,着力于薄弱班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1、加强教研组建设。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实际,确定教研专题,认真制订活动方案并精心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应着重于过程和效果。

        2、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坚持开展每周的教研活动,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经常化、制度化、本土化、个性化、形式多样化。重点进行集体备课、研课、听课、评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培优补差、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研讨活动。

        3、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明确新学期的奋斗目标,认真制订好各学科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的具体措施,注重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关键学科、关键教师,跟踪、督导,积极动员和鼓励学生及家长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要扎实抓好各学科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人一档,早一点打算,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埋怨,早一点落实转化措施,多一点关心体贴,要花大力气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力争质量达优。

        (二)、强化队伍素质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必须依托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所以学校应以"练内功,促提高"为动力,着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1、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积极引导教师在提高备课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有益的探索;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电脑资源,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

        2、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重点抓好教学常规要求和课改理念的运用,及时做好跟踪、培训、提高,使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基本功的素养。

        3、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镇教学能手"、镇学科带头人在教学中的影响力,使之成为课改大潮中的排头兵,以点带面,以推动全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抓实教学常规,提高管理水平

        抓常规管理一要科学,要遵循教学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要规范,要严格执行镇中心小学下发的常规管理实施细则;三要细节,要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细节入手,从一言一行做起;四要过程,立足于管好今天,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养成雷厉风行、追求完美的的工作作风。做到每月不定期检查一次,加强随机检查,检查结果应及时进行反馈,要与教师年度考核紧密挂钩。

        (四)、深化小专题课题研究,优化教学研究过程。

        要求教师把教学研究工作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在课题研究中努力做到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注重课题运作的规范性,克服功利主义,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树立明确的课题研究意识,开展相关教研活动时注意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避免盲目开展。注重资料的积累,做好阶段总结。

 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3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搞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中心工作的安排意见,结合组内实际情况,特制订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认真学习语文新课标准,不仅读《标准》,还要读一些关于《标准》的讨论,全面、深刻的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贯彻新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使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抓住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作文教学改革、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评价改革这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及学校特色建设的机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探索一条“科学、有效、低负、高质的语文教学思路,使教研工作共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二、工作措施

        (一)、以深化新课程试验为中心,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1、继续抓好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试验的深入开展。

        (1)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重点是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加强教师的培训。教研组将在教导处指导下定期开展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切实转变教师观念,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结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同时,组织教师配合学校创建学习型校园,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完成5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听四场专题讲座,写一篇心得体会,上一堂公开课;在教研组活动中作一次读书介绍等。

        (3)继续抓好教材疏通培训工作。在积极参加市县各种教材培训活动基础上,各备课组要认真组织再学习,进行内化、反思。

        (4)加强集体备课,各备课组精诚团结,注重合作,做到节约劳动、提高效益、资源共享,切实注重教学效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要加强管理,做到没有教案不进课堂。备课应注意备学生,做到目中有人,留有一定弹性。作业练习要基础性跟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合理搭配,本学期教研组将配合教导处就以上要求及时调研、指导、服务。

        2、加强具体指导,提高新课程试验的实施水平。

        (1)继续推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一人一堂研究课、实验课制度,认真组织听课、评课、做好课堂随时指导。

        (2)认真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评优活动,为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多的机会。本学期将组织进行“每人一课”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上出一堂好课,并请学校领导、专家进行组织评优。活动分两阶段:首先由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每人一课活动,并推选出1—2名优秀者上报学校。其次,由学校组织各年级的优秀代表开展全校性的展示活动,并评选出三名优秀教师准备参加全校各学科的“每人一课”比赛活动。

        (3)开展校内各年级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积极参加县会课比赛,以赛促教,促进新课程试验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

        (4)加强教研论文撰写工作。写好有质量的试验经验论文,多写实践中有自己思考、做法的文章,加强对教学课堂行为的反思,同时认真撰写教后感。

        3、开展专题研究,争创学校语文教学特色。

        本学期重点进行阅读教学研究,围绕“《构建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开展细致的研究工作,形成本校语文教学特色。

        (二)、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质量监控。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要将语文教学质量追求分解到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评价上,减少或消除错误积累。要控制期末复习时间,提倡期中调研分析,特别重视提优补差工作。教研组将配合教导处多次、小范围地进行随机质量调测,及时分析反馈调控。

        (三)、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开展师生同读书活动,学校在活动期间,还将组织演讲、朗诵、口头作文、学生沙龙等各项校级活动,各班要有一定的藏书量,也要结合本班实际组织各项读书活动。

        2、围绕学校“古诗文诵读”这一特色,开展古诗文背诵大比拼活动。有计划的背诵《新课标》里小学生必背古诗,同时有所拓宽。

        3、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要重视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审题、阅读、写字等习惯的养成,采取切实的措施经常抓,反复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各类素质竞赛如朗诵比赛、故事大王赛、听写比赛等,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4、各班在本学期中都要有计划的举行一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把语文学习的外延延伸到课外社会。

        (四)、落实各项语文常规工作,使学校语文教学工作扎实有效。

        1、加强平时的质量调研,有各教研组层层负责。教导处负责抽查。

        2、做好“五认真”的检查记载。

        3、使每周四的业务学习发挥更高效的作用。

        4、正常开展送教下乡的活动。

        附活动安排表:略。

       好了,今天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中小学教学研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