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其三_归园田居其三拼音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归园田居 其三”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归园田居·其三赏析_归园田居·翻译

2.归园田居(其三)全文翻译

3.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

4.归园田居拼音版古诗其三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思

6.找出《归园田居》(其三)中写景和抒情的诗句

归园田居 其三_归园田居其三拼音版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_归园田居·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著名作品,一共5首,取其第三首,侧重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本文由大学高考网编辑收集整理,望大家希望。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字词注解: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

        庐山下有我种的豆地,豆地里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回家的道路非常狭窄而且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起句很平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至公元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以上这篇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归园田居(其三)全文翻译

        #诗词鉴赏# 导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不平。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是 考 网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

       意思是: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出自: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扩展资料: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百度百科-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拼音版古诗其三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赏析: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

        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五首诗中的第三首 。

        陶渊明,又名潜,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为了做官不择手段。陶渊明也做了几年小官,可是他却不能忍受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毅然选择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所以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正是田园诗的代表。

        首先,从诗歌的语言方面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短短四句话,不过四十个字却将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南山下有我种下的豆苗,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夜晚顶着一轮圆月带着出头归来。乡间道路狭长 ,路旁草木长的郁郁葱葱,以致衣服也被露水沾湿。只是 衣服沾湿了并不可惜 ,只要不要辜负了我的这片心意。而且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豆苗,南山,小路,杂草,夕露。。。”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勾勒出了一幅恬淡优美,清新可人的图画,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简明扼要,朴实无华的语言,虽然显得十分的“拙劣”,却真实的反应出了农家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全诗突出一个“拙”字,陶渊明不善农作,所以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但能得归隐躬耕,其意趣正从中得来,言语之中透露着对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意与享受,自得之意,溢于诗外。

        其次,从此诗的结构方面来看,也可以领会到诗人的“匠心”。这首诗简短精小,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其中的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时间顺序上,前三句诗作者由早上写到傍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简单的勾勒,反应出作者生活的简朴清雅,轻松自由。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好似这就是一个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力量打扰的世界。而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便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豆苗可以长得很好,不要辜负了诗人这一天的劳作。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整首诗的主旨得到突出升华,诗人的”愿“不仅仅是简单的希望豆苗可以生长得好,更深的却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无线热爱,以及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

        再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也十分具有特色。比如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此时,人,月,自然环境显得那样和谐,诗人通过艺术的手法描绘出一种崇高的诗歌美,自然美、精神美、并使这些美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为实,后句为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再比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语句,朴素平淡,没有任何的修饰之语,而作者却巧妙的将这些平淡的语句加入到诗歌之中,不仅没有让诗歌显得俗气,更是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恬淡清雅,同时也让这些朴素的语言获得了不一样的光彩,在这种醇美的意蕴中,口语上升为诗句,口语的平淡和营造的醇美意境和谐的统一了起来,这种特殊的手法,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之,这首诗歌中没有华美繁复的辞藻,没有特殊的修辞,诗人就运用一些简单的事物,景象,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将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进升华,不仅使诗歌显得朴素清雅,恬淡幽美,显现出一种天然之美,更在这种美好的意蕴中,整首诗歌的主旨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表现了作者淡雅的心境,对恬淡自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喜爱,同时也有力但不做作的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思

       归园田居拼音版古诗其三如下:

       一、归园田居其三拼音以及含义

       拼音:guī yuán tián jū qí sān

       归园田居其三的含义:这句诗的意思是返回田园生活的第三部分。可以理解为诗人描述了在田园生活的连续第三个片段或者主题。

       二、拼音释义

       归园田居其三:这是一句描述诗词的题目,包括四个汉字。下面将对每个汉字进行解释。

       归:表示回到,返回。

       园:指家园、庄园,具有安宁、宁静的含义。

       田:指田地,表示农田或者农村。

       居:居住,表示人们在某个地方定居。

       其:表示这里的,指代前面提到的东西或地方。

       三:指序数词,表示排在第三位。

       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自然

       1、归园田居诗

       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代表了返璞归真、追求宁静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类诗作多以田园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归园田居与现实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忙碌于城市的喧嚣,对于归园田居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人们渴望回到大自然中,远离尘嚣,享受简朴的田园生活。这种心理需求反映了人们内心对于自然、平静与清新的向往。

       3、寻找内心的归宿

       归园田居不仅仅是对物质环境的期望,更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渴望。在现代社会的高压力环境下,人们往往感到迷茫和疲惫,而归园田居则象征着人们在繁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归宿,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4、归园田居的实践

       当代有不少人选择放弃都市生活,回到农村或郊区,过上简单的归园田居生活。种植有机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生活方式。这种实践不仅改善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找出《归园田居》(其三)中写景和抒情的诗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思: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陶渊明所著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翻译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4、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5、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6、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7、足:值得。

        8、“但使”句: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违,违背。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这首诗是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全诗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

        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

《归园田居其三》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其三的内容解析及赏析(最好说的浅显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是写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抒情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是写“月下归耕”的美丽景象,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今天关于“归园田居 其三”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归园田居 其三”,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